第17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3/3页)
这个恶因缘的出现,它一次把这个罪业消灭。所以这第一个观照点是从业果上观照,这个是在消我的业障。
第二个、当善知识想。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会有一些顺境、会有一些逆境,当然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喜欢顺境、不喜欢逆境,但是如果我们心平气和的去观察这个因缘:其实顺境对我们帮助不大,顺境时我们就是悠悠泛泛,不思进取;但是反而逆境对我们往往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是说我们平常所修的空观道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然我们在顺境的时候、在佛堂当中也会修空观,但是逆境刺激的时候,你修那个空观的力量会更大。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我们再讲一讲。我们平常人事间没有对立的时候,你心平气和在佛堂当中,把冷气打开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你修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没有什么多大感觉,因为你没有实际的因缘来跟你假想。但是逆境现前,什么叫逆境?一定是有两个东西,两个法相碰撞才有逆境,一个碗敲不响,这个时候你一定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可能是一件事情,但是多分来说都是人,事情的障缘少。
我们在遇到境缘的时候,我们凡夫的心很容易在因缘所生法当中捏造一个自我,然后捏造一个我相、一个法相,人跟人之间对立,然后你开始打妄想,愈打愈严重。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你把那个自我意识拿掉,把我们自己捏造的那个自我意识拿掉。其实生命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什么叫做把自我意识拿掉?他讲出一个意境,诸位可以参考一下,他说:「狂花乱舞,空体依然。」狂花当然就是讲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的,那是一种虚妄相,当然这个虚妄相会出现一定有它的因缘,就是我们的罪业,现在恶逆的因缘当中,在我们内心当中出现像「狂花乱舞」,但是我们保持「空体依然」,你不要在这个因缘当中捏造一个自我在里面活动,它就是一个「狂花乱舞」。
就是说我们过去的罪业现在该让它出现就让它出现,你就安安静静的走过去、通过去就好,不要在那个地方自己又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出来,这样子你又会产生对立,很可能又会造作另一层的业力,你这个生命的业障什么时候结束?由过去的罪业创造现在恶逆的果报,你依止这个恶逆的果报又创造一个罪业,业障什么时候可以了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在恶逆的因缘当中,往往会刺激我们去观照我空、法空的智慧,而这样我空、法空的智慧跟我们在顺境时候的观照相比,力量又特别大,这样子讲这个恶逆的因缘刚好扮演一种善知识的角色,它是我们进步的一个动力,所以第二个观照是对空性的观照。
第三个、代众生受苦想,这个是对大悲心的观照。我们一般的生死凡夫遇到恶逆的因缘,因为我们个人有私欲,我们可能为了追求名追求利,别人也追求名追求利,人跟人之间利益产生冲突你就起瞋心,这件事我就不提了,这件事情是他自己要追求的。但是菩萨的逆境往往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众生的共业,他就有恶因缘出现,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思惟:我今天这样子的作法是为了要利益有情的缘故,我应该去承当这个恶因缘。
这样子的观想,念念之间就增长自己的大悲心,这个时候菩萨忆念自己的菩提本愿,你自己心甘情愿,你当初就发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现在你在度化众生的时候造成了这样的业障,这个时候你应该要心甘情愿的忍受,当然这个忍受因为内心当中有慈悲的观照,所以这个力量就加持在你的大悲心身上。所以说面对恶逆的因缘,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观照疏导,它在我们生命当中刚好扮演一种使令我们对业果、对空性、对大悲心的一个增上力量,这就是所谓观照的力量。
我们说「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经常这样想:在三界流转当中到底什么是我们要去追求的?讲一句白话就是,三界当中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真实的?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你要能不颠倒。你一个人,你既然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你一定会知道金钱不是你的归依处,那是无常败坏的,你有钱你不一定快乐;眷属也不是归依处、你的声名地位都不是归依处。在三界当中我们求什么呢?无非就是求得增长内心的观照跟调伏,而这个观照跟调伏,恶逆的因缘对我们有帮助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庚二、不行悔谢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染违犯
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明犯相,说明犯戒的相貌,犯相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净戒律仪的菩萨,这以下有两种情况出现,使令众生对菩萨产生了嫌恨心。什么情况呢?
第一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就是菩萨对其他的有情众生有所侵犯,可能是故意的侵犯、也可能不是故意的侵犯,所以众生对菩萨有嫌恨心,这是第一个,菩萨真实去侵犯有情;
第二个「或自不为彼疑侵犯」,菩萨本身没有去侵犯他,但是对方怀疑是菩萨去侵犯他,被怀疑了,总之众生已经对菩萨产生嫌恨心。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对于这件事情是怎么处理呢?「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一个菩萨他内心当中怀着嫌恨心,他根本就瞧不起对方,你对我有所嫌恨,那是你家的事情,不管你。
或者是「由慢所执」,这个菩萨仗势自己的种性高贵、福报广大,对于对方这样的嫌恨,不加以如理的去忏谢,而生起一种轻视弃舍之心。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样子就犯到菩萨的戒法。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对于众生对我们嫌恨心的生起,菩萨虽然没有以如理的处理方式去忏谢、去化解,但是他内心当中不是因为嫌恨心或者是高慢心,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懒得去忏谢、去化解这个恶因缘,这样子也是犯到菩萨戒,但是因为不是依止烦恼,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所以是轻的突吉罗罪。
这意思就是说菩萨的根本精神在不损恼有情,就是说我们希望有情众生的苦恼不能因为菩萨而引起,现在这个众生对菩萨有所嫌恨,菩萨就应该要主动的去化解这个恶因缘。
比如说我们今天坐高速巴士,高速巴士在高速公路行驶的时候突然间紧急煞车,有一个行李包从上面掉下来打到隔壁的邻座,隔壁邻座就对我们起瞋心,他以为这个行李箱是我们的。
这怎么办呢?当然我们不理不睬,他就会继续生气下去了。但是菩萨不能这样做,你应该先向他道歉解释:对不起,打到你,这不是我的东西。
就是说你明明知道他起瞋心,而且这个瞋心的因缘是对着你来的,菩萨应该先忏谢,然后再加以解释,使令众生因为菩萨引生的瞋恨心,一定要使令他化解下去,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