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3页)

个历史故事,给大家体会高慢的过失:

    在汉朝初年,有一则很有名的「淮南王叛乱」的故事。这是在汉朝开国初年,一个最大的诸侯王的叛乱,它牵涉的人之广,以及层级之高,是历史上少有的。讲到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刘邦他打下天下以后,他晚年的时候,其实吕后就大权在握,当然汉高祖一死,吕后就全部掌握大权了。吕后掌权之后,她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她增长吕氏家族的气势,广泛的利用吕氏家族来做官。第二个、诛杀汉氏的宗亲,特别是汉高祖的儿子,她只要不欢喜的,就把他杀掉。汉高祖有好几个儿子,有七、八个儿子,杀到最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四子」──后来登位的汉文帝,第二个是「皇八子」,就是「淮南王」。

    汉文帝为什么没被杀害呢?因为汉文帝这个人:个性很敦厚,历史上说这个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他的个性是与世无争的。他做皇帝的时候匈奴来打他,他就是和解…就把公主嫁过去,用和亲政策;和亲政策不行了,匈奴继续打,顶多把他赶出去,赶出去就不再追了,赶快收兵了。他完全是一个无为的思想,当然在那个时代「无为」是对的,因为汉高祖多年的征战,老百姓很辛苦,让大家好好的休息,所以有这个「文景之治」!总之,汉文帝是一个很谦卑、很包容的人,勤俭刻苦、崇尚无为。但是他弟弟「皇八子」就不同了,这个皇八子淮南王,很小的时候,他的生母就死掉了,所以他是吕后一手把他带大的,他仗恃吕后的权势,历史上说这个人嚣张跋扈,完全不把他哥哥当一回事。

    《史记》上讲淮南王,他有三大过失:第一个、自订法律──他在诸侯国里,不用汉朝的法律,自己定法律,这是不合乎礼法的。第二个、戒严清道──他身为一个诸侯王,他出巡的时候,每一个老百姓都要跪在地上,等到诸侯的车子过去,这个是只有皇上才用的礼节,所以他是僭越礼,戒严清道。第三个、出言不逊──讲话很不客气了,甚至于对汉文帝讲话都很不客气,但是汉文帝,因为兄弟都死了,就剩淮南王,一再的包容,让这个淮南王的内心不断的高举,终于产生了叛乱,后来因为事迹败露,就被汉文帝的中央军队给消灭了。淮南王被抓之后,汉文帝没有杀他,念着兄弟的感情,削掉他的爵位,贬为平民,然后把他贬到四川巴蜀之地。

    不过《史记》上记载:淮南王叛乱以后,非常的后悔,他临终之前说:我以骄慢,不见自过若此,我怎么都不能体会我哥哥对我那份的宽厚呢?还如此骄慢,竟然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后来他就绝食不吃饭死掉了。淮南王是有才华的人,诸位看历史…他作了很多的著作,但是他因为「高举」的缘故──一个人「高举」,最可怕的是什么?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产生「非分之想」!我们会产生很多的烦恼,是跟「高举」有关系的,因为你高估了自己,然后你就会产生非分的追求;所以一个人高举以后,你所成就的功德,就很容易破坏掉;因为你躁动不安,你不能安份了;不能安份,功德就不能够继续增长。菩萨他一旦高举,就像一个人饮痴水一样,看不清楚东西南北了,就像沉溺到大海里面,他再也看不到前方了,这就是高慢的过失。

    [嗔习]

    [瞋」就是对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不安稳,恶行所依为业。「瞋」当然是对不如意的境界产生憎恚;「憎恚」当然身口意就不安稳,不安稳他就会出手去伤害别人、动口去刺激别人…不安稳的行为就出现了。

    [总标:]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别明:]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瞋心」的相貌是怎么生起呢?『瞋习交冲』──由于过去的种子跟现前的现行,交互的冲击,就把「瞋」烦恼给带动起来。看他所造的业──『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瞋心的相貌就是「忤」──彼此互相的对立,对立的结果,彼此互相抗争而不停止,就产生了火──内心的躁热就产生无明之火。那么「火」一定会产生「气」,我们讲「生气、生气」,所以当你心中有「火」又有「气」,二者结合就产生「金」,一种坚固的东西。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怎么这个人,他就会遇到刀子来杀他呢?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经常生气,生气有火跟气的结合,就把他内心当中「金」的东西给创造出来。

    未来的果报呢?『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刀山』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刀,把它集积起来就成为刀山了;『铁橛』就是铁棍,有很多铁棍来伤害他的色身;『剑树』,就是竖剑成树,很多很多的剑,把它累积起来像一棵树;『剑轮』,就是围剑成轮,把这个剑组合起来像车轮一样;『斧钺』,斧钺就是斧头,小的叫做斧,大的叫做钺;或者『鎗锯』,『鎗』是一种尖锐的、能够刺穿身体的东西,『锯』就是锯子!这个人他因地当中,他平常的身口意经常发脾气、创造了「火」,而且带动了「气」,火、气的结合,他的未来果报,已经累积这么多的刀山剑树等等…那个力量不断在累积。

    这个生气的相貌,佛陀讲出一个譬喻:『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就像一个人怀有很多很多的怨恨,他的身心世界就产生很多很多火气,在体内飞跃鼓动…有火有气(这个杀指的是火)。由于「种、现」两种的冲击(种子、现行两种)…所以他来生的果报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宫割』斩断男女二根;『斩斫』就是把头砍断;『剉刺』就是把身体切成两半;『槌击』,槌是用皮鞭来鞭打罪人,击就是用铁杖来拍击身体。就是说:他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不断的生起瞋心的妄想,就把这未来被伤害的果报给创造出来。所以十方一切如来,他以他的智慧眼,看到瞋心在活动的时候,他就看到当来的果报,那种锐利的刀剑不断的在出现,那个刀剑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菩萨见到瞋恚,就像躲避这个诛戮(战争就是诛戮),彼此伤害两败俱伤,无一幸免。

    关于「瞋恚」──在我们的菩萨道──你的根本是「菩提心」;而对菩提心最大伤害的烦恼,就是「瞋心」!《菩萨戒》里面说:一个菩萨贪吃、贪睡、很喜欢买很多衣服,这些都乱不了,因为这些只是减损他的功德,增长一点过失,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在《菩萨戒》里,警告菩萨──这瞋心会伤害你的菩提心根本,就像一颗树,它直接伤害你的根本,你的枝叶花果就凋零。我记得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会〕,他在斋堂开示说:我们修行人,有两个重要的次第:第一个初学佛者,你要会拜佛、要会看经,解行并重;然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要会忍辱!他老人家说:

    为什么要「忍辱」呢?因为「忍辱以积大德」。说:菩萨慢慢的经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他要增上的时候,就要学会去化解自己的瞋恚,世间上不是所有事都很如意的,你一定是忍辱,你才能够通过种种的障碍去成就广大的功德。菩萨治瞋──诸位要知道,我们不是面对那种:欸…我做错了,别人来刺激我那个瞋,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你做的很对,我们甚至于要对治那个「合理的瞋」,不是不合理而已;「合理的瞋」就是:你做得很对,别人来刺激你,你也不能发脾气。

    在《菩萨戒》──「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你看《菩萨戒》瞋心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所以慈济的证严上人说:我们要「理直气柔」。对啊!你站在「理直」上你都不能瞋──理直气柔,因为你要成就菩萨道,你不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是一个觉有情,菩萨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凡事是自我反省、自觉啊!

    你一旦要行菩萨道,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如果你想是要成就功德庄严,你从今以后不要管别人怎么样。菩萨道没有对立的思考说:我怎么样,所以你必须怎么样,没有这回事!从《楞严经》的思考──「一心真如」,他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别人怎么样,我没办法控制,但是我管好我的念头…我不能起瞋,不管你怎么样,我就不能起瞋。《楞严经》它是──念念回光返照这一念心,它不管外境怎么样的,所以瞋心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从《楞严经》的角度──一旦「正念真如」,你的所观境只有一个,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菩萨道看不到别人,凡事回光返照自己的念头,即便是合理的瞋心也要化解,因为它的伤害太大了。

    [诈习]

    [诈」:就是利用种种虚伪的手段来欺骗别人,以获得利益。他为什么欺骗别人呢?因为他要获得一些非法的利益。

    [总标:]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别明:]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劝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