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20入阁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rrrtts.com
    320入阁难 (第1/3页)

    三个人在魏广德家里,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瞎猜着,到底是谁安排魏广德南下,目的又是什么?

    结果自然是什么也没想出来,毕竟三人现在就和盲人摸象似的,根本无法一窥全貌。

    不过魏广德也听出来了,两个人对自己将来入阁都不怎么看好,倒是认为自己有可能执掌六部中某一个衙门,甚至是都察院也是有可能的。

    想想魏广德也大概明白,虽然“非翰林不入内阁”在大明朝并不是阁臣的必备条件,但是没有翰林院经历的阁臣确实非常之少。

    与前朝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相比,明代的内阁成员确实并没有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甚至可以说毫无地方经验。

    但是,这并不代表明代内阁的选拔制度不合理。

    首先,翰林官属于皇帝近侍之臣,甚至可能是皇帝的老师,彼此较为熟悉,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而在皇权社会,再没有比皇帝信任对执政更重要的事情了。

    其次,翰林官是科举考试中的最成功者,以此为任职资格,可以减少官僚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和内耗,也较容易得到官场同僚们的认可。

    第三,翰林官没有地方行政经验,不代表没有处理政务的经验,他们长期在中枢任职,负责起草诏书等事务,熟悉文书往来和行政运作机制。

    最后,这些翰林官们没有在地方从政,也就与地方盘根错节的势力毫无瓜葛,他们执政后又要对自己的家乡避嫌,反而能“一碗水端平”,更平衡地处理各方关系。

    魏广德是具备翰林入阁条件的,但是缺陷还是很明显,那就是文才不显。

    魏广德当初是为了科举准备了大量的范文,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对不熟悉的人而言,魏广德是传胪,名次很靠前,自然会觉得他胸有笔墨,但是熟悉的人却都知道,其实魏广德的文才并不出众,普通的很。

    好吧,文人相轻,大抵如此。

    至于要入阁,其实说起来就两个途径,要么是皇帝任命,要么就是经过选拔、廷推的方式,有朝中大臣选举出人选再由皇帝确定。

    首先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皇帝任命,在大明朝这样的内阁大臣可不多,因为大部分被皇帝看中的大臣都会直接拒绝皇帝的命令,他们宁可辞官也不愿意通过皇帝单方面意志进入内阁。

    因为以这种形式组成的内阁,是很难得到六部支持的,很容易导致国家混乱,他们会因此成为国家罪人。

    选拔,自然是吏部按往年考核的成绩确定出人选供皇帝定夺,或者是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廷推,公推二人或三人,报请皇帝圈用。

    这种方式出来的阁臣,先不说办事能力如何,最基本的必须满足“德高望重”这个条件,这样才会有人支持你,否则根本上不了这个大名单。

    品德和威望,这两样东西,就他们对魏广德的熟悉程度来说,比较难搞。

    当然,这并不是说魏广德的品德不堪或是有亏,而是这个品德其实很大程度上需要用诗词文章等方式体现出来,而这是魏广德的弱项。

    中国人习惯通过一个人的做品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诗词文章写的好,这个人的人品就好,品德自然没有问题。

    至于威望嘛,这个就需要积累了,也不是现在的魏广德能具备的。

    当然,现在的魏广德年不过二十,倒是也不急。

    送走二人后,魏广德并没有回房歇息,而是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思考。

    正如张科所说,魏广德感觉自己现在被安排的路线似乎和他最开始想要的有所偏差。

    进入翰林院的官员,首要目标自然是入阁,魏广德也不例外。

    可是,他貌似成为了翰林院众同僚中的异类。

    身为翰林官,却不断被外派出去公干。

    翰林院官员也不是不能外派,但大多是藩王册封一类的差事,而他干的事儿倒是和都察院的工作高度重叠。

    难道,我真的入阁无望吗?

    魏广德从没有想过不能入阁,实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rrrtts.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