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七章 老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七章 老师 (第2/3页)



    “祖宗哥儿回来啦?”

    这句祖宗是他俩兄弟名字的笑称,这时代人们常叫孩子叫哥儿,哪怕宫里的皇帝,叫大儿子也会称哥儿。

    刘向禹那边故意收敛笑意,笑斥道:“还不快给杨叔见礼,两个无礼小子!”

    兄弟俩当即一脸正色叩头行礼。

    客人是他们老熟识了,名叫杨鼎瑞,字星庄,安塞人。

    刘向禹在延安府城做儒学训导时,杨鼎瑞就已经从生员的身份考取举人,因为还有考取进士的志向,既没跑地方官府的缺、也没出去找工作,继续留在儒学学习,偶尔当代课老师补贴家用。

    所以刘向禹跟杨鼎瑞算半个同事,兄弟俩则是杨鼎瑞的学生,跟着他不但学过文、还打下了喜好运动的基础。

    而且在刘承宗这儿,没少挨杨鼎瑞的揍。

    原因就在杨鼎瑞鼻子架的眼镜上。

    在明代,眼镜这一用具在官宦商贾等富有阶层基本普及,但大多为老花镜,人们很少近视。

    一来是寻常人家,极少有用眼过度的需求;二来则是读书人有做官的需求,做官不单需要学识,对形体也有要求。

    而学习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并不集中,并非后来一个老师对数十名学生,普遍为一名先生教四五名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几乎是读书过程中的硬性规定。

    基本上没有趴在桌子上写字看书的机会。

    杨鼎瑞就因出身微寒,没有像样的老师管教,从小落下近视的病。

    在这个时代,近视被称作能近怯远症,是病的一种。

    刘承宗跟他学习时,杨鼎瑞还买不起水晶眼镜,只能自己眯着眼睛凑近读书,抬头看见刘承宗有样学样就拔出戒尺朝屁股一顿抽。

    既然认为近视是病,杨鼎瑞便没少求医问药,汤药没少吃、针灸没少做,最后还是戴了副眼镜解决问题。

    用杨鼎瑞当年的话说,他遍阅古代医家之言,最后认为这病还是得预防为主,在读书时经常推拿经络、出门运动最靠谱。

    所以传了刘氏兄弟一套推拿手法——跟另一份记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