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还是没有 (第2/3页)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七十余人,聚于浙江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名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出身于贵族,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他自幼爱好书法,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蹊径,使真书完全摆脱了隶书遗迹,成为别具一格的新体。他兼善隶、草、真、行,后人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有“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的美誉,被尊为“书圣”。
李世民对其书法那更是情有独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作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
虽然收藏了墨迹不算少,但是始终就没有找到《兰亭集序》的真本,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珍品,太宗因此是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兰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将其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了他的第七代孙智永的手中。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其祖的书法极为钦佩,他曾盖一座小楼专供练字,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清的小楼中,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积了好几瓮,后来他将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了一个地方,称为“退笔冢”。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书法名气是越来越大,登门求教者极多,以致门槛都踩坏了,只好用铁皮来加固,被人称为“铁门槛”。
智永圆寂前,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对于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其藏在了卧室梁上凿好的一个洞内。
李世民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终推说不知真迹的下落。硬来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去与辨才接近,萧翼对书法也是很有研究,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了几件王羲之的作品给辨才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的真迹。见萧翼不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