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发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章发兵 (第3/3页)

  在康熙年间,人丁增长很快,而这些增加的人口大都不入户籍,这样一来,满清政府对这些人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又乘机压榨,使得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而流动人口日益激增,干扰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

    但是,“永不加赋”即永不加丁税(人口税),只收田租。听起来不错,然而,实际上并不算是仁政。

    在中国历史上两税制,早已将丁税摊派入地租,明中期出现了一条鞭法,将田赋,丁税,杂役等一并征收,满清其实不过恢复明朝旧制而已。

    而百姓,或者准确的说是汉族百姓,他们身上的重担其实并没有什么减轻,丁赋少了,但是各种税收更加沉重。

    汉族百姓必须养活那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八旗子弟,供他们白吃白喝;

    还有后来的摊丁入亩其实把丁赋加到田税上了,根本算不上减少,而且面对满清政府越来越大的开支。

    加之清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农民手上的田地越来越少,于是各种税收也比之前更多更高了,汉族百姓的日子也更加不好过。

    从贫苦的农民身上又能榨出来几两油呢?

    而且大宋朝本身注重的并不是完全依靠地租,相当一部分经济是来自于商税,赵旧的想法和那位康麻子可不同。

    一方面大宋不需要圈养庞大而臃肿的皇族和八旗子弟,所以,赵旧打算逐步地用商税代替田租,是大宋的老百姓看到切实的利益。

    等到经济发展起来,赵旧就打算彻底免去田租,实现天下无田租这一超前构想。

    但是这一步却要很久,而永不加赋这一条则可以马上实行,赵旧需要用他的声望推动宋国这一战争机器,获得庞大的战争红利。

    只要完成前期的资本掠夺,大宋可以宣告进入半资本半封建社会,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大宋成为一个商业极其发达的国家。

    就像四川张浚那时居然抽掉了五年的赋税,来维系战争,底下的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就留下了一份口粮,把身家性命都舍出来了。

    幸好大宋在西北打赢了。

    风险全部给老百姓分摊了,要是打了败战,那些四川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啊。

    赵旧对团子公公解释了一番,团子公公这才幡然醒悟,赵官家也对承诺过了,虽然现在给不到百姓确实的利益,但以后他会给予补偿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