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40章 胜利的号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40章 胜利的号角 (第2/3页)

少。

    再大规模的实验室,在国内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松散的实验室大联盟,这是最常见到的模式,许多就是在一个研究楼里做研究,有表面上的隶属关系,实际上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财权物都分的清清楚楚,不过是另一种称呼的院系大实验室而已,另一种就是杨锐目前所拥有的实验室,多名教授、副教授互相配合,可供调派,经费财权则由实验室主任提供。

    这种模式,对实验室负责人的要求是高的,先一点,是你能凑够充沛的经费,其次,你得年富力强做得了一线工作。

    养活一名科研员很容易,给几个钱就差不多了,不管是8o年代的科研员,还是21世纪的科研员,平均工资都赶不上建筑工地的大工,但是,养活一个科研组是相当贵的,教授级的研究员运作起来,更是花钱如流水,一年用掉一栋楼的经费都很轻松。

    “年富力强”则是一项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年富力强的实验室负责人,通常很难维持得住一支紧密合作型的科研队伍。之所以要说“年富力强”,是因为经费好得,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例如同为牛的屠呦呦和施一公,前者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是带着队伍的,当年为了做抗疟药物,国内组织的科研队伍人数上万,但是,在得了诺奖之后,屠呦呦却不可能借机建立起一个大型实验室了,无他,精力不济而已。

    相比之下,施一公就称得上“年富力强”一词了,而且,他始终没有脱离一线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统领一间大型实验室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在中国的环境下,对大型的科研实验室的区别,经常以临时队伍的模式来解决,包括两弹一星计划或抗疟药物的研制,皆是如此。

    但是,随着社会的展,尤其是科研世界的展,组建临时队伍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了。

    曾经的杨锐,毕业的时候,最大的期待也不过是找一位知名博导,接受剥削而已。这种能有三四名教授、五六名副教授和讲师,过2o名科研汪的级实验室,他是想都不用想。

    事实上,敢想的人都不多。

    要是2o1o年后,养起这样一支队伍,每年1亿元的固定经费,不等到账就打着水花走了。实验室的固定资产没有个三五亿元,组起来也没意思。

    谁能想,1986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竟然已经做到了近千万美元的项目经费。

    杨锐心情激荡的呼吸着实验室里并不清新的空气,却觉得大脑无比的清醒。

    坐镇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的感觉,太好了!

    真正的给一个世界富都不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