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1章 机械之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rrrtts.com
    第321章 机械之王 (第1/3页)

    20世纪40年代同70年代的大机械化陆军中枢截然是不相同的,40年代的大机械化中枢实际上是卡车,而非表面上的坦克,但到了70年代,随着步兵装甲车、履带装甲车、轮式装甲车的大量普及,机械化的中枢才真正意义上的转移到了后者。

    坦克很重要,它将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在大机械化时代里,真正决定长期胜利归属的终究还是战争物资的运输能力,以及大规模部队的机动调配。

    到了80年代,现代军事的核心才转变到新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上,其实几次转变都还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部队的输运能力。

    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和数量最多的军用卡车,轻中重各型号完善。

    同过去不同,现在的一辆军用半履带卡车(类似于二战德国的欧宝骡子)可以相当于15匹马的运输力,速度更快,耗费更少,十几万辆卡车能够保证的不仅是大规模物资、部队的转运,还能保证部队的作战规模和火力水平。

    对于这一点,纳粹德国实际上一直未能很好地理解透彻。

    帝国的汽车工业为中央国防军提供了世界上最为全面和先进的军用车辆,同时保证了数量的充裕和产能的强大,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中央军部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有很强硬的底气制定出一份速攻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帝国中央国防军将在一个月内实施千里大跃进。攻占喀山,歼灭苏联在东部的红军主力部队,随后再歼灭苏联部署在哈萨克的驻军,以确保帝国对整个苏联东部和哈萨克地区的占领。

    ……

    几天后,在宋彪皇帝的批准下,陈嘉佑陆军中将以内廷总长的身份在北京召开记者会,代表中央政府通报中苏关于哈萨克独立谈判破裂,中国将会考虑在亚盟内部通过军事行动决议,出兵解放哈萨克。

    这是内廷第一次逾越过中央政府直接发表对外事宜的通报,因为中央军部不适合代表中央政府。而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央政府实际上并不愿意发表这样的通报。

    最终就只能由内廷总长出面直接发表这一通报,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世界为之一片哗然,所有国家和政客们都很清楚,这就意味着中国可能出兵进攻苏联。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中国并非是无理的侵略者,中国是以亚盟利益为基础,要求苏联允许哈萨克独立,而苏联予以拒绝。最终迫使中国决定在亚盟内部推动军事决议,经亚盟各国投票表决后。共同出兵解放哈萨克斯坦。

    话是这么说的而已。

    很多年后,回顾美国操控联合国和北约入侵朝鲜、塞黑、阿富汗,事实上都是同样的手段,只要有合适的理由,正义总是在世界霸主的手中操控着。

    虽然有乘火打劫的嫌疑,但帝国还是积极的在亚盟理事会内部推动此事,其实在帝国内廷发表这一通报之前,帝国就已经同亚盟的主要成员国达成一致,而帝国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军事部署也同时展开。

    这场战争是在中苏第二次秘密会谈结束后才开始筹备的。完全启动筹备工作还是在1940年的7月份,但在此之前,帝国实际上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准备了二十年之久。

    这样的基础使得帝国可以在很短时间里就做好出兵苏联的准备工作,帝国在亚盟理事会内部推动军事行动的决议案通过之时,全国已经开始再次大规模的全面动员,从中部地区抽调的22个陆军师都在一个月内如期抵达西伯利亚军区和中亚,使得帝国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陆军驻军规模达到27个装甲旅、14个坦克师和30个机械化步兵师的规模。空军也将在两个月内达到1.3万架作战飞机的规模。

    人们以为这场战争的缘由是苏联不同意让哈萨克斯坦独立,实际上显然不是这样,苏联同意,但不是帝国所强调的那种无条件独立。而帝国也从未真正要求苏联无条件的让哈萨克斯坦独立。

    在中苏的多轮密谈中,苏联最初不同意让哈萨克地区独立,同时要求中国继续供应战略物资和军事装备,转让军事技术,因为苏联认为自己在帮助中国抵御纳粹德国,结果谈判破裂。

    随后,苏联开始同意哈萨克地区独立,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必须满足苏联所要求得到的军事、技术和物资援助,谈判继续破裂,实质上,中国并不是否决给予苏联足够的支持,而是要求得到更多的领土转让,这是苏联完全不能接受的条件。

    ……

    事态发展的非常迅速,快到了让德国和苏联都来不及做出反应的程度。

    1940年9月15日,在陈嘉佑中将代表帝国内廷发表通报之后的第10天,亚盟理事会在北京通过代表投票决议,于这一日成立亚盟北方联军,委任陆军上将赵庭柱为亚洲同盟北方自由联军总司令官,授权北方联军总司令部解放哈萨克地区。

    在此期间,德国纳粹党办公厅秘书长马丁.鲍尔曼以元首特使的身份紧急秘密访华,就中国出兵苏联的底线进行交涉,德国对此是非常矛盾的,既欢迎中国出兵,又担心中国迅速占领苏联东部地区,窃取了本该属于纳粹德国的领土。

    在正式出兵之前,帝国仍然派遣内廷总长陈嘉佑中将同马丁.鲍尔曼会晤,郑重承诺帝国的目标只是解放哈萨克斯坦,同时保证亚盟成员国不再受苏维埃主义侵蚀。

    与此同时,苏联也匆忙再次表达愿意同亚盟就哈萨克斯坦独立做出协商的意愿,但在这一时期。苏联传到帝国的所有讯息都不过是一张废纸,根本无人问津。

    帝国也可以说是盲目相信武力,问题是帝国确实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武力,帝国的野心也绝不只是哈萨克斯坦这么简单,苏联本身是非常清楚的,帝国的目标彻底将苏联一切为二,将苏联彻底驱逐出亚洲的版图。

    在亚盟理事会内部通过表决,并授予北方联军一切军事权力后,事态的发展就彻底不再受到政治力量的束缚。

    ……

    鄂木斯克。

    帝国西北之城。

    在帝国的版图上,它被明确的标注为一个军事要塞之城。整个城市都像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帝国要塞,陈其采在1933年视察鄂木斯克时曾经如此评价这座城市——即便没有军队,它也可以抵御一百万的陆军。

    这就是鄂木斯克的价值。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鄂木斯克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城市,当地的俄裔居民如今只占本地居民总数的1/7,大部分的居民是从山西和陕西迁移来的新住户。

    鄂木斯克有一定储量规模的石油,但是开采量并不大,因为处于中苏交界的区域,本地商贸和工业经济一直很繁荣。苏联各个政府机构都在这里设有采办处。

    在周边的整个西伯利亚省,超过1.1亿亩的耕地为鄂木斯克的粮食加工业、纺织业和机械工业带来了良好的基础。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城之一,虽然本地开采的石油并不多,但是每年从苏联进口的石油都会在这里加工。

    短短的二十年间,它一跃成为新西伯利亚地区最为繁华的城市。

    赵庭柱上将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时间,在过去的三年里,他一直秘密负责筹备对苏作战事宜,可以说是准备的非常充分,了然于胸。

    比起北京的生活,赵庭柱将军倒是更喜欢在鄂木斯克的生活。因为地大人稀,鄂木斯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rrrtts.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