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集《瑜伽菩萨戒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3/3页)

然你修天大的善法,你也不可能成佛,因为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最后我们作一个总结: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

    所以我们判定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关键点在于「唯发此心安立」,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的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假设这个人他以后退出了大乘菩萨的阶位,也是因为他离开了菩提心而安立他退出了大乘:关键点在于菩提心之有无,而不在于一个人的善业、罪业。这个地方是讲到根本的问题。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诸法无性,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或者你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你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这样子判断是对的;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趋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决定一个方向。诸法无性,我们创造一个善业以后,这个善业的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就给与这个善业一个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就是因地是有漏,自然是招感有漏的果报。

    所以我们可以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修习很多的善业。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但是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盖寺庙、修习种种的布施、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

    但是我们想说,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这个善业变成一个杂染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出现在佛的心情跟出现在魔王的心情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它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就趋向于不同的结果。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讲一个譬喻说:牛去喝水,毒蛇也去喝水,它也会口渴去喝水。但是牛喝了水以后,牛因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标弄清楚:

    你到底要想干什么?你到底要追求什么?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

    假设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招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会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有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就是魔业,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的流转。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

    丙二、示菩提心之修学方法

    既然菩提心如此的重要,怎么样才能够真实发菩提心呢?这个地方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讲到,菩提心要以出离心做根本。就是说你今天不先发出离心,直接发菩提心,你这个菩提心会夹杂你个人的贪欲,你这个菩提心就不够清净了,所以我们照这个次第,也应该要先修出离心。

    出离心的修学有两个,主要是对治我们对三界果报的贪爱,

    一、首先我们要先对治对今生安乐果报的爱着。

    有些人,特别是福报大的人,他过去生有种种的善业,所以今生有种种的福报、享受的境界现前;有些人身体特别健康,很少生病,精神体力特别旺盛,而且他眷属美好、财富资具又特别的广大。在这种如意的境界当中,他很难出离三界果报,因为这些都是如意安乐的境界。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引导这些福报大的人解脱福报的障碍呢?这个当中就是要思惟死殁无常,死殁无常就是说:

    第一个、你要思惟死亡,你相信「你今生绝对要死亡」的,有生必有死,乃至于三乘的圣人、尊贵的佛陀都要面临死亡,所以我们即使福报再大,我们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这是第一个,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第二个、死亡的时间是不决定的,不是等到老再死亡,有些人说「我现在年轻,老了再死亡,至少我这十几年能够好好的享受放逸一段时间」,不对,死亡的时间是不决定的,也可能明天就随时会死亡。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要作些什么准备呢?

    第三个、你思惟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带不走,其余的对你都没有帮助。就是说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福报都被死亡所破坏,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的生命规划,我们一般人的生命规划只规划到今生,就是我们从小时候读书就立定志向,要怎么怎么的:我好好的读书几年,好好的工作几年,好好的规划我的退休生涯。但是我们人很少规划到来生,你来生干什么不去想。问题是我们既然有来生,我们为什么不为来生作规划,为什么不为来生积集资粮?

    一个人不应该把所有的精神体力耗损在今生,否则死亡的时候你一定恐怖,因为你把所有精神体力都在经营今生的快乐,而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会发觉「你今生的任何果报都完全破坏」,你内心没有依靠,没有善业依靠。所以我们一个人要花一半的时间经营今生,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要花一半的时间为来生积集资粮,因为你要面临死亡,你迟早要面临来生。

    所以这个时候透过死亡的观察,我们知道「我们今生这个生命当中只是暂时的因缘」,我们马上要面临一个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到底是快乐痛苦,跟我们今生的修行有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想到要积集善业,因为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当今生所有果报结束了以后,我们内心的善业不会被死亡破坏,从今生带到来生去受用。所以这个地方,我们透过无常的思惟来对治对今生福报的爱着,因为我们还要为来生积集资粮,这是第一个。

    二、我们要断除对来世安乐果报的爱着。

    有些人说「我今生苦一点没关系,我希望来生做大国王、到天上去」。这怎么办呢?要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在三界当中有三恶道的痛苦,你就算暂时不到三恶道去,但是在流转当中,我们内心当中有罪业,迟早到三恶道去。

    你看迦叶佛时代有一个维那师,他因为讥嫌一个老比丘「诵经的声音像狗在叫」,就堕落到狗身。在做白狗的时候,它去偷吃主人的肉,被主人把四条腿都打断了,打断以后就丢到森林当中。这只狗就起瞋心:我只不过吃了你的肉,你把我伤成这个样子!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当中天耳遥闻,以神通力带了一杯牛奶给这只狗喝,然后为它说法,说四圣谛的法门,把它的瞋心化解掉,这只狗就在安详的法义当中往生,就没有到三恶道去,后来出生做舍利弗尊者的徒弟叫均提沙弥。你想想看,这个维那师他可是一个修行人,一个僧团里面做到维那师不容易,一念差池,造了口业堕落到狗身!

    所以我们在三界里面基本上是不安稳的,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到三恶道的危机。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三界的安乐果报你为什么不能贪着呢?因为「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就是三界的果报,你心里要有准备,它虽然是一个甜美的食物,但是它夹杂毒药,一个有甜美的食物夹杂毒药,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去吃的。因为你吃下去以后,虽然你感受到内心的快乐,但是你也把毒药吃下去了。所以在三界当中流转,你虽然可能一时做国王、做天人,但是你迟早有三恶道刀山油锅的危机,它不是一个究竟的安乐处。

    所以我们透过对于无常的观察、对于苦谛的观察,来对治我们对今生安乐的爱着、对治对来生安乐的爱着,开始知道要出离三界,我们知道三界不是我们的归依处,我们应该追求出世的究竟解脱,这样子的生命才是安稳的。这是我们在修菩提心之前,应该先修出离之心来做菩提心的基础。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