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七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七章 (第2/3页)

,女科考试逐渐得到了重视。她希望女子也能像男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一举措,无疑为女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

    这次科举考试,对于大炎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事。女考生们的参与,为这场古老的考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或许不懂得那套复杂的八股文,但这份“不懂”却意外地成了她们的幸运。在考场上,她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阅卷的官员们,在看到这些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试卷时,也像是摆脱了长久以来的束缚,审阅起来轻松自在,仿佛是在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工作的乐趣油然而生。

    反观男考生那边,情况就颇为不妙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深受八股文的影响,十篇试卷里头,有七八篇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那些阅卷官们,一个个眉头紧锁,头疼不已,审阅这些试卷简直就像是在受刑一样。他们心中暗自感叹,为何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要被如此僵化的文体所束缚呢?

    李清歌女王,这位大炎国的掌权者,对于会试的结果,并没有过多插手。她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身着华丽的龙袍,威严而又不失慈爱。她深知,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礼部的大臣们,都是她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忠诚、能干,是国家的栋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她一贯的用人原则。她深信,潘晓明这些专家,能够不负众望,公正地评判每一份试卷,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其实,在李清歌女王的心中,最看重的并不是会试,而是之后的殿试。殿试,那是科举考试的终极舞台,也是决定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荣誉的关键时刻。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天子的门生,光宗耀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她期待着,在殿试中,能够看到那些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的年轻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举考试整整持续了好几周,阅卷工作也是同步进行。这段时间里,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中。大家都翘首以盼,终于等到了会试结果揭晓的那一天。

    金陵城里,那叫一个热闹啊!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像是过年一样。街道两旁,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和彩旗,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报喜的官员们,坐着礼部特制的新式电动小车,飞快地穿梭在街道上。这些小车红彤彤的,特别喜庆,上面还装饰着各种花卉和彩带。它们像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把好消息送到每一位中举的士子家中。

    以前啊,报喜都是骑马去的,现在换成了电动小车,真是时代在进步啊!老百姓们也都跟着小车跑,想看看是哪位才子中了举。他们或议论纷纷,或欢呼雀跃,有的甚至还想沾沾喜气,讨点喜钱呢。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追逐着小车,嬉戏打闹,仿佛这场盛事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礼部除了派官员报喜外,还把会试的结果分成了男女两榜公布出来。录取的比例早就定好了,男七成女三。榜单一贴出来,围观的人多得不得了,挤得水泄不通。大家或踮脚张望,或低头细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名字。那些中举的士子们,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说到放榜啊,以前还有个习俗叫“榜下捉婿”。那些有钱的富绅们,会趁着放榜的时候来挑女婿。其实哪里是挑啊,简直就是抢啊!只要听到有人喊“我中了”,只要不是长得太丑的,立马就被拉去成亲了。婚礼什么的都提前准备好了,只等新人入赘。所以啊,以前的男孩子们都得小心着点,免得一不小心就被“捉”去当女婿了。不过好在现在大炎国法律保障了婚姻和人身自由,这种风气就慢慢消失了。但即便如此,每当放榜之时,还是会有一些好奇的人们围观,想要一睹那些中举士子的风采。

    会试结果一出来,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男考生们因为录取率低,所以忧愁的多。他们或黯然神伤,或默默流泪,仿佛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而女考生们呢,因为以前就没有科举入仕的机会,所以大多不是为了仕途而学。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自我的挑战而参加考试的。因此,当她们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大都大喜过望,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向她们敞开大门。而那些没有中举的女考生们,也不会太过难过。她们知道,这次考试只是她们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等待着她们去把握。

    会试结束后,潘晓明就去找李清歌女王询问殿试的日期。他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女王坐在龙椅上,淡淡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慈爱。她说:“朕最近正好有空闲,金榜题名自然是大喜事,如果能选出一甲三元那更是喜上加喜了。咱们就挑个吉日来举行殿试吧。”潘晓明一听就领命退下了,他赶紧让人去查黄历,想要找一个最好的日子来举行这场盛大的考试。最后,他们定在了十天之后举行殿试。

    这十天里,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中。那些中举的士子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或忙着准备殿试的考题,或忙着拜访名师求教,或忙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他们知道,这场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他们才能真正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终于,殿试的那一天到来了。清晨的阳光洒满了整个金陵城,也洒在了那些即将参加考试的士子们身上。他们或穿着华丽的衣裳,或带着自信的微笑,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那座庄严而又神秘的宫殿。在那里,他们将接受皇帝的亲自考验,也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殿试啊,那可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卡了。通过了就能成为进士,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进士还分三甲呢!每一甲都代表着无上的荣耀和地位。那些士子们知道,只有通过了这场考试,他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因此,他们拼尽了全力,挥洒着汗水和智慧,在试卷上书写着他们的未来和人生。

    在古代科举考试这条漫长而荣耀的道路上,头三名如同璀璨星辰,尤为引人注目——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巅峰象征,更是被授予“进士及第”这一无上光荣的称号,仿佛是天之骄子,站在了读书人金字塔的最顶端,享受着世人无尽的仰慕与赞叹。

    紧随其后的二甲,人数虽不似一甲那般稀少,却也占据了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被尊称为“进士出身”,这个名号听起来同样响亮,足以让家族荣耀,乡里传颂。二甲之中,亦不乏才华横溢之士,只是命运稍作安排,让他们与一甲擦肩而过,但这份功名,已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终点。

    再往下的三甲,人数最为庞大,几乎占据了殿试考生的三分之二,他们的头衔是“同进士出身”。虽然这名称听起来不如前两者那般耀眼夺目,但同样是寒窗苦读的证明,是实打实的功名,足以让他们在仕途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三甲之中,亦不乏勤勉努力、潜力无限之人,只待时机成熟,便能一展抱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甲与三甲之中的头名,还能额外获得一个“传胪”的美称。这虽不及一甲的风光无限,但在授官之时,却能带来一些额外的优待与照顾,算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离那决定命运的殿试还有十日之遥,考生们个个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一方面要温故知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力图在殿试时能够引经据典,针砭时弊,展现出自己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还要耐心等待礼部官员的到来,为他们量体裁衣,准备那套象征着身份与荣耀的官服。这套官服,不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他们即将踏入仕途,迈向人生新阶段的标志。

    终于,万众瞩目的殿试之日到来了。考生们身着新制的官袍,那鲜亮的颜色仿佛是他们心中燃烧的希望之火,映照出一张张既紧张又兴奋的脸庞。他们整理好仪容,精神抖擞地踏入那座庄严的大殿,每一步都踏得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们已准备好迎接这场智慧的较量。

    科举之路,荆棘满布,能通过乡试者,便被称为“举人”,在民间,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爷”。这份功名,虽不及进士那般显赫,却已足够让他们在当地谋得一份小官职,成为一方之尊。而那些能通过会试的贡士,地位则更为尊崇。他们虽未至殿试的巅峰,但已有了授官的资格,只是前程或许相对有限,难以轻易攀上高位,但即便如此,也已足够让人艳羡。

    为官之人,自当注重仪表,尤其是在面见天子之时,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这就像现代职场中的面试,西装革履,整洁得体,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考生们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殿试之前,他们都会精心准备,确保自己以最完美的姿态出现在天子面前。

    时间在考生们的紧张复习与精心准备中悄然流逝,转眼间,便到了那决定命运的殿试之日。

    那天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