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李凤宁南渡隐居坐大牢,五胡乱华的效果持续发力。 (第2/3页)
就是李凤宁看了都有些高血压。
在她的视角中,只要大周王朝不内乱,权力稳步交手在楚世昭的手上,李凤宁都不知道这次模拟推演怎么输。
结果大周王朝的皇室,外战本事一点没有,内战本事倒是一顶一的,先来一个巫蛊之乱,再借助大族的力量反诬楚世昭谋反,一系列操作下来,在楚世昭朝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直接把楚世昭给赶了出去。
要不是楚世昭是模拟推演认证的金色君主卡,这次模拟推演,恐怕真的是要栽了。
愣是让楚世昭在南方建立了一个大景王朝,属实是李凤宁自个儿都没有料到的事情。
而李凤宁同样发现了问题,楚世昭在朝中毫无根基,他自己是没有外戚势力的,他的三个兄长都是王氏出身,有大族保底。
这就让楚世昭的处境很艰难。
因为李家虽然站队了楚世昭,但他们主力还是在晋阳,没办法第一时间帮到楚世昭。
楚世昭的前期,完全崩盘,就是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他。
李凤宁自己在李家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发言权,毕竟她也不过是女流之辈,能说话,但不顶事。
她当时的思路,就是打回长安,拥立楚世昭就完事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权谋斗争。
跟智力有缺陷一样。
模拟推演告诉你答案了,你不知道怎么走?
带着兵,杀回长安,拥立楚世昭,杀死楚世昭以外的反对派,谁反对砍谁,坚决拥护楚世昭推行的政策。
这套操作很难吗?
天天搞这么一些明争暗斗,搞那么一些拉拢派系,有什么意义吗?
就是李凤宁在晋阳没有太深的话语权,这才导致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李凤宁当时劝了阿父,让他杀回长安,拥立楚世昭。
但是她阿父犹豫了,不敢动兵。
第一是李瑾怕自己担上反贼的名义,第二是楚世昭已经下落不明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三是长安再怎么样,那也是大周王朝的国都,想要速战打下长安,这种事情不好说,与其浪费自己的力量,不如暂时保全自身。
想到阿父说的这些话,李凤宁当时都快要气笑了。
反贼不反贼,就不是她们李氏说了算了,当时楚世煦政变成功,无论怎么样,都会事后清算楚世昭的人。
桓盛官职被下,沦为通缉犯,桓节接纳了楚世昭,当场就反了朝廷,说明人家也知道自己这么干,是要被楚世煦猛攻的,与其被动,不如化作主动。
下落不明就不出手,那明明就是没有冒险精神。
这几次模拟推演里,李凤宁已经看出了李瑾的最大毛病,那就是太求稳。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求稳,打仗求稳,治理地方求稳,就连笼络人心,表达立场,他都求稳。
而且这说白了是求稳,说难听点,那就是优柔寡断。
觉得这样可行,那样也可行,既然做不了那种方案,做这种方案也行,后面发现前面方案又有说法,又执行前者的方案了。
李凤宁的性格本就更像是男儿,她就很不爽她阿父这种方针,打又不打,怂又不怂。
就非得周旋那么多没必要周旋的事情,直接干他们很难吗?
事后来说,当时他们李家起兵,干到长安去,那么长安三屠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就不会有三批军阀先后入主长安,对长安的百姓烧杀抢掠。
结果李瑾只是起兵拥护了楚世昭,表示楚世昭不是这样的人,然后就驻兵在晋阳不动了,也没去长安。
要是能提供兵力,全力去拥护楚世昭,这是有概率将局势反败为胜的。
而且真拥立成功了,楚世昭后续继续表现出惊人实力,他们李家在史书上,仅此一战就能奠定地位。
上史书,有列传的机会你不上。
非要被楚世煦逼到大家都是反贼这个身份上,你才乐意?!
李凤宁觉得自己在现实之中,怎么说也要办点事,至少从阿父手里接管几千人的兵权,真要是再发生这样的事情,阿父不帮的,我来帮。
富贵险中求的事情,凭什么不做。
现在的李凤宁就是纯粹的坐牢模拟器了。
晋阳的基本盘丢了,她的两个弟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