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一章 道院符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rrrtts.com
    第四十一章 道院符图 (第1/3页)

    茅山作为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虽有九峰,但只有位于积金峰半山腰的元符宫,最为声名显赫。从下往上看去,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牌坊巍峨矗立在那里,白净精致,与周围的青山幽谷,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吴教授早上八点多就到达了元符宫。他进入山门,穿过牌楼,拾阶而上,然后从灵官殿后门,刚来到碑亭的万寿台,见一个身材较高的男子,正仰首望着牌坊石柱上的楹联,一句一字轻声念到:“仙乐彻九霄,祝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

    此时,山顶之上的太元宝殿,传来了一阵悠扬的鼓声,声音回响于空旷的山谷间,令人有一种神清气爽、飘飘欲仙之感,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身临其境领略到了茅山道观晨鼓之魅力。真所谓:

    “家山福地古云魁, 一日三峰秀气回。

    会散宝珠何处去,碧岩南洞白云堆”

    据称,一般的道观寺庙中,通常是晨钟暮鼓,并且是左钟右鼓,而这里正好相反,道士们晨击东鼓,暮撞西钟。对此,吴教授认为,这一现象,很可能与道教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的经历有关。公元512年,也就是梁武帝天监十一年,这一年为“壬辰”之年,陶弘景为了道教,被迫在宁波受戒,当年十月被迎回茅山,造了佛道二堂,并在东边设青坛一座,供奉太上老君,在西边建素塔一座,供奉佛祖,进行佛道双修。初为“当日晨昏敬道,次日早晚礼佛”,后为每日晨敬道、晚礼佛,故而这“晨击东鼓,暮撞西钟”之做法,此后被一直延续传承了下来。

    三天门牌坊旁,一个年轻的导游,正领着一群叽叽喳喳的老年人,聚在周围,只见她指着牌坊两侧石壁,说到:

    “各位请看,这石壁上嵌刻着“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个字,每个字有一米见方这么大。据传说,只要立于宫前广场上的某个位置,看准石牌坊上的‘福’字后,闭上眼睛,在原地转三圈,而后直至走近石牌坊,如若伸手能摸到‘福’字,就能福寿双全,一生荣华富贵,衣食无优,遇难呈祥。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转转”

    话音刚落,就见三四个妇女嘻嘻哈哈跑到石壁旁,摸了一下“福”,开始在旁边找了个地方在转圈。

    吴教授见状,感到既好笑又有趣,于是放慢了脚步,从他们身旁而过,向元符宫走去。

    茅山作为上清派道教的圣地,虽有“三宫五观”之说,但最负盛名的则是半山腰的元符宫,这也是吴教授此行的重点考察对象。他曾查阅过有关文献史料,惊奇地发现:这元符宫,虽说是在宋代才正式建成,并在公元1106年宋徽宗敕赐为“元符万宁宫”,但最初的营造者,竟是南朝的陶弘景,其在壬辰之年返还茅山后所建的佛道二堂,其中的道堂,就是如今的勉斋道院。据称,因此地为“龙池”之地,故而陶弘景在此结庐修行。而令他感到更为惊奇的是,元符宫历史上曾有过十三房道院,但唯一原汁原味保留至今的只有勉斋道院。

    勉斋道院位于三天门的左侧,吴教授来到道院门前,并未急于进去,而是站在那里,观察道院的布局方位。只见两边院墙挺立,呈东南走向,中间的门楼未按常理朝向西,而是面向西南,门楣上写着“隐仙道院”四个字,而不是“勉斋道院”,门额的上方,用砖石嵌刻着一个☵(坎卦)符号,这是他第一次在现场真切地领略到存在感。

    其实,吴教授来茅山前,曾认真研究过坎卦这一符号。所谓的坎卦,实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29卦,上坎和下坎同卦相叠。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中属水,方位居北方,色黑,为万物归藏之季。由于一阳陷于二阴,故前方呈坑穴和流水潮涌之象,不过,因阳爻在中,又具有四面向心之势。

    他在研读的同时,意外地发现,儒家的先知孔子,竟然为易经中的此卦写过爻辞,其在《序卦传》中曰:“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并且周易的《彖传》中,也对此有详细的爻义文辞,所谓“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以及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等。

    对此,他感到十分有趣,并对其中的“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以及“险之时,用大矣哉”等爻辞,显得格外的关注。

    今日,当他真正站在这院前时,这才由衷感到,那些将道院门额上的坎卦理解为水的说法,似乎太过于浅薄了,严重忽视了”坎虽陷于地,但必有所丽于天,阳爻居中,意味九五至尊,阳刚中正,以拯救天下的艰难为己任”这一卦象本质和核心思想,想到此,他会心地笑了笑。

    踏进院落,忽见一年轻人从前方不远处,慌不择路地跳下台阶,迅即离去,令他感到一惊。

    望着那快速消逝的身影,他猛然感到有点诧异,心中暗想“此人怎么有点象自己的学生李尔玉博士呢?”,但须臾之后,又微微摇了摇头,觉得不可能, “他可是自己一手栽培和信任的?!平日里,虽孤言寡语,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非常有礼的,温恭敦厚,虚己谦和,因此如果真是他,绝无可能看到自己在此,而慌张逃逸而去的”。

    当他心心念念之时,忽然看到地下,竟然镶嵌着一幅巨型的人工图案,用青砖小瓦所砌,冷不丁看上去,似乎有一种扑面而来之感。

    这地上之图案,吴教授此前曾在一篇文献中见人提及过,但图案具体如何,并没有看到过,而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今天是第一次。由于正史野史,茅山道观志等文献典籍中,对该图案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中所含寓意,未有任何记载或具体阐述过,故而千百年来,一直显得十分神秘,在民间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图案象篆体的“福”字,也有人认为,是一幅道教的“炼丹图”,而更多人认为,象一只花瓶,瓶口之处,插着一株万年青,与门额上的坎卦,形成呼应,象征着“门额上的坎卦之水,源源不断地浇灌地上的瓶中之草,暗寓道院经久不衰,万古长青”。对于这些释解,吴教授认为似乎过于牵强附会,与道教所倡导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道生万物,为而不争“等教义思想,有点格格不入。

    他绕着地上的符图,慢慢走了两圈,最后将目光聚焦在符图最上方的三支线条上。这三支线条,犹如三支箭,呈等角分布,最后汇集于一点,线与线之间的夹角,目测之下,似乎显得很均等,约有六十五度,线条的汇集点与下方一个小的菱形一角相连,而小菱形的左右,各有一个大菱形与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rrrtts.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