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8、宿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48、宿命 (第3/3页)

就是这枚小小的铜钱,在汉子的家里生根发芽,无论汉子在集市上买回什么东西,不出几个时辰,这枚铜钱仍旧回到那件补丁摞补丁的口袋里。

    在那个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年月,这枚铜钱成了汉子夫妇俩最大的秘密。短短的几年时间,这对从山东逃荒而来的患难夫妻,凭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劳,硬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山脚下,攒下了一片殷实的家业。

    夫妻俩心里清楚,王家能有今天,全凭两位仙家的保佑。每天烧香磕头已经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干脆为两位仙家建个庙宇吧。请来的能工巧匠不到两个月的功夫,一座精致小巧的小庙就竣工了。

    三个孩子也慢慢长大了,汉子将两个年纪小一点的送到县城读私塾,把老大留在家里照顾生意。两个读书的孩子也挺争气,先后考取了功名,做了清朝的官。

    尽管王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但汉子每次出门,总是穿着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附近的乡亲们甚是疑惑,汉子也不解释,其实他心里知道,别人看见的只是一件破烂不堪的衣服,在他看来,衣服里藏的是一个摇钱树啊。

    留在家里的大儿子别看没读几天书,却是一副天生做生意的料,家里好几千亩耕地,还有那么多鸡猪牛羊,即使长了三头六臂也根本忙不过来,所以一口气雇了三十多个长工,吃住在家里,耕田放牧。自己则腾出更多的时间,借着母亲在娘家的好手艺,开起了布庄和染坊。

    又是几年的光景过去,但见这山脚下的王家---

    麦田翻金浪

    秋果起香尘

    牛羊漫山野

    骡马闹纷纷

    机梭织寒暑

    丹砂染锦春

    家中无闲客

    俱是忙碌人

    秋来谷仓满

    春归紫燕临

    堂前红灯挂

    高墙掩朱门

    常听锣鼓响

    年年庆寿辰

    莫问谁家府

    百里皆相闻

    随着王府的百业兴旺,夫妻两人也到了垂暮之年,汉子终于决定,说出铜钱的秘密。

    就在他伸手去拿那枚铜钱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昨天还躺在口袋里的那枚铜钱,已经无影无踪。婆娘拿过来衣服仔细翻看,却惊异地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口袋的下方被磨出了一个洞,那枚伴随了他们二十多年的铜钱,终究不辞而别了。

    夫妻俩好不懊丧,但转念一想,如今的王府已经家大业大,即使丢了这枚铜钱,也足够他们的子孙后代,享尽这荣华富贵了。

    “王家祖先的经历太神奇了。”趁简兮父亲喝茶的机会,楚行风忍不住插话道。

    简兮父亲轻轻放下茶杯,关切地问了楚行风一句:“还想继续听吗?”

    楚行风急忙点了点头,这种扣人心弦又接地气的故事,谁又舍得中途停止呢。

    在楚行风和简兮期待的目光中,王家祖先的故事又开始了---

    两年之后,王家的老夫妇便相继去世了,大儿子接管了王家的产业,凭着善良的天性和过人的悟性,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贫困的山东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关东再次引来了高峰,他们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东渡渤海,蜂涌蚁聚。

    从民国元年开始到民国38年期间,闯关东更是洪流澎湃,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除去回返的人员,长期留驻东北的山东人达到792万,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仿佛一夜之间,小虹螺山脚下,王府周围,便聚集了几百户山东来的乡民。随着这里的人越聚越多,王府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而此时,王府的产业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也就是我的爷爷手中。

    简兮父亲的脸色突然暗淡下来。楚行风不解地看着简兮,简兮也是一脸懵懵的样子,看得出来,王家祖先的后半段历史,简兮并不知晓。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天子之庙,七世而祧。王家祖先三百年辛苦攒下的家业,终究没有逃过这场宿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