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8章 火宫殿庙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78章 火宫殿庙会 (第3/3页)

。火宫殿由于规模不断扩大,它的庙产也不断增多。在长沙郊外有田庄10余处,田租曾达1600担;长沙城内,特别是坡子街一带,有房屋多栋,门面7个。据考证,清嘉庆23年(1818年)《善化县志》城图和清同治10年(1871年)《长沙县志》省城图均标注有长沙“火宫殿“或“乾元宫“。

    基于对火宫殿发展史的了解和对湖湘文化的分析再来看火宫殿文化的符号系统。火宫殿文化的核心就是“火宫殿“这三个字。可以说这三个字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即其“符号“。它包含了南方对火神崇拜的楚巫文化,包含了湖南的地理文化,也包含着湖湘独特的饮食文化。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为火宫殿题写了“火宫殿“的店名并撰写了“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的楹联,挂在戏台两侧。横匾为“一曲薰风“。著名书法家、字圣、实业家黄自元为火宫殿书写“乾元宫“三字。“乾元宫“取自《周易》“乾元亨利贞“之句。这块牌坊一直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后由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题重新写了“火宫殿“店名。其笔法沉稳苍劲,将火宫殿悠久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店名和标志,它具备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由火文化引发的火庙文化而孕育的火宫美食,形成了独特的南方火文化现象,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精彩纷呈的地方民俗艺术表演,香飘四溢的火宫美食,庙廓生烟、戏曲声声,处身其间恍若隔世。只要您去火宫殿细细品味一番,您就会享受到一座火庙、湖湘餐饮有机揉合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

    湘剧、花鼓戏、皮影戏、罗汉舞、蚌壳舞、扇子舞、威风锣鼓汇集一堂,一个曲调,一种舞姿,仿佛在诉说一个个美妙的民间传说,引起人们思绪连篇,就好像置身于旧时火宫殿庙会之中。极早的救火会陈列在火神庙里的“火宫殿救火会”的救火车、火斧、火钩等消防器材,让不少“火宫殿救火会”的老救火队员激动不已,沉浸在旧时火宫殿救火队推着手摇的救火车,后面跟着近百人的担水队伍奔向火场的情景之中。但很少人知道,正是这个创建于晚清时期的“火宫殿救火会”,为长沙城的商家百姓减轻了火害之苦。

    摆放在火宫殿古牌坊前古香古色的“火宫薪火宝鼎”高1.3米,宽1.4米,能腾升1.5米高的“火焰”,每天夜晚光芒四射,蔚为壮观。游客免不了伸出一双手,烤一烤这盆吉祥的“福火”,并摄影留念。一位来自上海的张姓客人介绍说,因外埠业务需要经常在大中城市跑,像这样创意提升火文化品位的薪火宝鼎他是第一次看到,真的是妙极了。著名的风味小吃有位自名“洞庭归客”的台胞重游火宫殿在品尝臭豆腐、姊妹米团子时,追忆往年田汉在火宫殿小吃时的情景,情不自禁欣然提笔: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火宫殿的小吃享誉国内外,真可以这样说:小吃延续数百年,火宫烹艺有真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