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44章 你是不是个男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44章 你是不是个男人? (第3/3页)

顾自脱起上衣。

    张艺谋却一把握住她的手腕。

    “脱衣裳干啥?后面呢?后半本呢?”

    这册《延河》只有一半,从中间撕开来,张艺谋手上的就只有个前半册,后面那一半竟然不知去向。

    “张艺谋,你是不是男人?!”肖华气急,“后一半丽丽拿着看呢,你去找她要去,你别来找我!”

    “哎呦,怎么在她那。”

    张艺谋面露苦涩。

    这会儿他算是提前体会了一把发小们说的那个心情。

    肖华裹着被子捂着脸哭成泪人。

    张艺谋却丝毫不关心,披着件衣服躺在炕上难以入眠,满脑子惦记的都是丽丽

    啊不。

    丽丽那儿的剩下的半册杂刊。

    2月初,随着春节逐渐逼近,《延河》的编辑部里也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1983年《延河》第1期杂志已经出刊一个月了。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收集一期杂志引起的反响的反馈。

    毫无疑问的是,《最后一个匈奴》火了!

    从刊发之初,路遥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充满信心。

    江弦因为获得茅盾文学奖,名声大噪,几乎是如今文坛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就在这个节骨眼,他的新作发表出去,引起不了关注那才怪呢。

    实际上,在第一期《延河》出刊的当天,路遥在陕西作协的院子里就开始听到关于《最后一个匈奴》的讨论。

    出刊过了一天的时间,已经有作协的同志来到编辑部里向编辑们打听《最后一个匈奴》的下半卷和创作内幕。

    这更让路遥以及《延河》的编辑们信心十足。

    他们《延河》花大力气推出了这篇《最后一个匈奴》,自然希望能够收获读者们的赞誉。

    发行半个月,发行所的电话打到了编辑部。

    《延河》卖的太快,库存根本不够,要加印!

    “半个月就加印!”

    《延河》的编辑们几乎没听说过这种事。

    哪有当期杂志刚刊发半个月就加印的情况?

    别说半个月就加印,这两年《延河》的销量非常稳定,几乎很少有加印的时候。

    “这就是江弦啊!”

    《延河》的编辑王观胜忍不住感叹。

    每每发表作品,每每都能掀起现象级的阅读狂潮,从不会让编辑们辜负对他的期待。

    《延河》作为一部省级刊物,销量一直稳定在十万到二十万份之间。

    一个月的时间里,销量直接翻了个番。

    光是加印就已经加印了十万多册,而且这个势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路遥!路遥!”

    一名编辑满脸喜色找到路遥,扬起手中报纸。

    “你瞧这个!”

    “什么呀?”

    “《文艺报》出文学评论了!”

    路遥接过《文艺报》,看到编辑指着的那个版块。

    《贫瘠土壤哺育出的文学灵感——读‘最后一个匈奴’》,阎纲。

    “竟然是阎纲同志的文学评论?!”

    路遥惊喜起来。

    彼时的文坛有俗语:

    “一经阎纲点评,便鱼跳龙门。”

    阎纲的文学评论,绝对是值得好好品鉴的:

    “《最后一个匈奴》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篇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是一篇属于陕北的史诗。

    我就生在黄土地上,脚下踏着厚重的黄土,岁月的刀剑刻下深深的痕迹”

    没错,这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阎纲,正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

    一位关西大汉。

    在评论中,阎纲丝毫不吝啬对《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吸收了他故土灵感的欣赏,极尽赞美。

    “江弦就像是一个骑士,讲述匈奴这个民族的发生之谜、生存之谜、存在之谜,同时,也诉说着他对陕北这块神奇土地的美好祝福。

    我连续把这本书读了两遍,第二遍跳过了故事,而专门去看那些议论性文字,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定义和理解,让我产生阵阵身心愉悦的快感。

    《最后一个匈奴》是一部独属于陕北文学的珍宝,我鼓励,或者恳求,总而言之,请江弦同志将这篇续写完整,故事还没结束,你的笔杆子大有可为。”

    读完阎纲这篇文学评论,跟随着阎纲重新解构了一遍的同时,路遥也感受到了阎纲对下卷的精神渴望。

    他一脸欣喜的找到王观明:

    “老王,快给江弦写信,跟他约的下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