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似是故人来 (第3/3页)
打开一封,略略扫了几眼,就合上了,又去看盒子,只见盒子里是一方鸡血石的印章,正是他小时候的玩物。
沉默半晌,张白驹才把东西收起。
此时,天外雨声终于渐渐变小。刘培文见状,便要辞行。
“不忙,不忙!”张白驹拽住刘培文的手,“让你姥姥做顿便饭,咱们多聊聊。”
刘培文此刻对张白驹的心情有所了悟,也不再提离去的事儿,干脆跟张白驹讲起了自己这些时日的经历。
听到刘培文的小说马上要发表,张白驹面色如常,倒是听说刘培文还会板胡,经常给剧团伴奏,张白驹顿时就来了兴致。
“我这里有好几把胡琴,可惜我拉得不好,难得你会,来来,拉给我听听。”说罢,张白驹就跑去厢房里,取出一把京胡,一把板胡,递到刘培文面前。
刘培文也不推脱,径直取过板胡,拉起琴弦试了试,就知道这板胡肯定出于名家之手,声音高亢明亮,兼有油润之感,调了调音,刘培文直接拉了个花过门。
“好!好好!”张白驹脸上挂着笑,他平生热爱曲艺,中年甚至还跟京剧名家拜师学艺,可以说是资深票友。
“京胡,会吗?”他一脸希冀地递过刚才刘培文没拿的京胡。
刘培文接过京胡,细细打量了一番。
京胡的尺寸相较板胡还要小,且通体用竹子做成,声音尖细嘹亮。
换过京胡,刘培文适应了一会儿,不知道拉什么好。思考半晌,他忽得想起前世自己听过的曲子。
那恐怕是全国最多人听过的京胡曲子吧?
他在脑海中回顾了一遍曲调,信手拉了起来。
一时间,这如泣如诉的音乐在屋里回荡起来。京胡高亢甚至尖细的声音,如同一把生活的锯齿,一下一下,锯得人痛彻心扉。
大宅门的配乐是后世知名作曲家赵吉平所作,其中有两首以京胡为主旋律的曲子,一曰世家,一曰思归,当年随着电视剧的火爆,传遍了千家万户。
不过此刻刘培文并没有回忆起这么多细节,他只是凭着脑海中的记忆,把这两段旋律一并演奏了出来。
五分钟过去,曲罢。
拉出一头细汗的刘培文抬起头,却看到对面的张白驹已经是泪流满面。
“临老了,还是这么容易激动。”张白驹有些激动地擦了擦眼泪,才又张口问道。“你刚才拉得这些小段有名字没有?”
“姑且叫做大宅门吧,姥爷您觉得咋样?”刘培文接过潘愫递来的冷布毛巾,擦了擦汗。
“大宅门……好、好……”张白驹点着头,不由得有些出神。
中午饭非常简单,一小盆过了凉水的面条,一碟蒜泥,一小碗醋,一碟香菜。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过水凉面,刘培文却吃得痛快。
吃过饭,张白驹又来了兴致,拉着刘培文在院子里参观了一番,最后又跑到西厢房的书房里。
这间房子相比井井有条的客厅就要乱得多。墙上、桌上堆满了各种字画,一侧是个小床,另一侧是一个巨大的桌子,用毛毡布铺着底,上面是一副还没画完的六尺大画。
“这是你姥姥画的,还没画完。”张白驹说道。
刘培文细细看了一会儿,找了几处自认为画的好的地方夸赞了一番,引得老太太笑意不断。
刘培文看二老高兴,心中也颇为得意,干脆趁机接过一张宣纸,蘸墨提笔,认认真真写了几个字,请求二老点评。三人在书房里又说了一会儿话,终于尽兴。
此刻已经是一点多,老人家都有了倦意,刘培文也趁机告辞离开。
“培文啊!”张白驹把刘培文送到门口,想了想,又叫住他,“反正你在燕京还要呆些日子,这样,下星期,你再来找我,我写两幅字给你,你带回老家吧!”
刘培文闻言,自然是满口答应,反正自己时间还充裕,再来一趟也无妨。再说了,跟这样经历丰富的人聊聊天,对自己的见闻增长也是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