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这个可以有! (第2/3页)
于国有功,甚得朕心。”
“——赏百金,御剑一柄,蜀锦二匹。”
“商队勇士百人,各赐十金,蜀锦二匹,各赐农籍、民爵。”
轻飘飘几句话,刘荣便做出了对那支走私商队的最终宣判。
而在刘荣身侧,听闻刘荣这看似与逻辑不符,且完全不具备性价比的选择,郎中令周仁只微微一愣,旋即便满心欢喜的拱手领命。
至于刘荣的目的,周仁显然也看明白了。
——刘荣,是要千金市马骨。
《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郭隗与燕昭王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大约二百多年前,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为取信于民,也曾在国都咸阳的集市南门,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会重赏将木头搬至集市北门的人,并以此,来作为重建秦廷政府威信、公信力的手段。
很显然,刘荣想要做的,也正是通过赏赐那支走私商队,来鼓励其他的、本该被抓去下狱的走私商队:放开手脚,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只要做出成绩,你们的罪过,朕既往不咎;
你们的功劳,朕,将不吝封赏!
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今往后,每一支从边关潜逃出国,踏足草原的走私商人,都会在原先的‘赚钱、保命’的基础上,多出一个‘有偿为国家做点什么,来换取财富及社会地位’的选择。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这条道路,但有刘荣此番‘原木立信’的先例,当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或许就不再会纠结,而是会更果决的选择: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
如果运气够好,或许幕南乃至幕北,也能多出几个和汉家达成协议,花钱就能无伤通过的安全商道,或者说是情报渠道。
便是运气差些,其他走私商队依旧还是老样子,对于刘荣而言,也完全没什么损失。
左右不过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给走私商人们摆出一个开放性的态度而已。
当然了;
无论是出于保护那支商队,以及河西那条商道的考虑,还是汉家‘重农抑商’的总体国策,刘荣针对这支商队的赏赐,都不会太过于光明正大。
偷摸派人去宣读个诏书,再在非正式场合提上一嘴‘嗯,这个商队很不错’,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以后,究竟是让这支商队继续维持原班人马,以梁商张柏,外加那百十护卫、五名绣衣卫行走于河西和西域,还是增加绣衣卫的人手,乃至于直接接管那支商队,刘荣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开始,肯定不能直接把原班人马全踢出去。
最稳妥的方式,是原先的护卫悉数取缔,重新填一批护卫、打手进去,以免消息泄露;
至于绣衣卫,则分批次逐渐掺入这支商队。
比如商队下一次出关,先让商队中的绣衣卫人数,达到二十到三十人;
再下一次,增加到五十人左右;
然后七十人、一百人、一百五十人……
最终,经过润物细无声的蚕食,刘荣要让这支商队达到最终形态:由梁商张伯领衔(可替换),并由两百人左右的绣衣卫情报人员组成的,披着商队皮的草原情报组织!
而这个新组织,也与刘荣接下来,对绣衣卫内部的整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过去这些年,绣衣卫内部虽说不上混乱,但卿,终归还是有些劳苦的?”
短暂的沉默之后,刘荣如是一语,算是正式开启了这个议题。
不料刘荣话音未落,周仁便略带惊愕的抬起头,旋即五味杂陈的点下头,脊背都佝偻下去了些许。
——在周仁看来,绣衣卫这样的情报部门,本身就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为了特殊使命而诞生。
现如今,特殊的时代已经结束,特殊的使命已经完成。
考虑到当今刘荣,又向来是以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政治形象示人,周仁很难不得出‘绣衣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的结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