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二十三章 二擒二纵 世之良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二十三章 二擒二纵 世之良谋 (第2/3页)

为孟获解绑。

    从他的这副举动可以看出,他说要再次释放孟获,绝不是信口开河。

    当汉军为孟获解绑之后,诸位汉将眼中的不解之色几乎要溢出眼眶,而孟获也没好到哪里去。

    在身体重新获得自由后,他整个人的脑袋都是懵懵的。

    二擒二纵,这样的仗别说他没打过,听都没听过。

    在让士卒为孟获解绑之后,诸葛亮似乎觉得这还不足以展现他的仁义,于是他便对着一旁的杨仪下令道:

    “待送孟获出营后,也将他的三千儿郎放离吧。”

    诸葛亮的这个命令,更让杨仪及一众汉将心中的劝阻之心大盛。

    就算诸葛亮释放孟获有着深层不为人知的考量,但他现在释放那三千彝军又是何用意?

    一个孟获或许不足为惧,但三千彝军可是一股足够令汉军感到头疼的军事力量呀。

    在心中的浓厚不解之下,诸将纷纷将目光看向赵云。

    目前在南征大军中,赵云是除诸葛亮、于禁之外地位最高的大将。

    而于禁地位虽高,身份却颇为敏感,所以这时候只有赵云有可能劝的动诸葛亮。

    可面对诸将投来的求请目光,年逾五十的赵云好似没看到一般。

    这倒不是赵云老眼昏花了,只是赵云本能的不想搭理那些目光。

    诸将想劝阻诸葛亮,无非是看不明白诸葛亮的举动,说实话赵云也看不懂。

    可赵云与诸将不同的是,作为刘备元从大将的他,可是很早以前就见过诸葛亮的神奇之处。

    就例如现在为世人所知的《隆中对》。

    当年当诸葛亮第一次向刘备阐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时,除了刘备,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诸葛亮是在痴心妄想,夸夸其谈。

    但后面刘备的发展,却让一众当年嘲讽诸葛亮的人,脸上齐齐挨了一巴掌。

    有着这种经历的赵云懂得一个道理,那便是他不需要看的懂诸葛亮的布置,只需要听从就好。

    毕竟年纪越大,脸面越重要,他可不想再被打脸了。

    而在赵云不出身劝阻的情况下,饶是有许多汉将心中十分不解诸葛亮二放孟获的打算,但面对着已经在汉军中建立起威望的诸葛亮,诸位汉将还是没有一人胆敢出来劝阻。

    诸葛亮在对杨仪下达完命令之后,又对着孟获言道:“事不过三,今我对你二擒二纵已经是仁至义尽。

    若你下次再被我擒拿还是不降的话,你断然再难以活着离开我军大营。”

    诸葛亮的话语中透露出慎重的语气。

    孟获在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后,脸上浮现不服气的神色。

    这丞相品德犹如山岳般沉重,可是也太过小瞧他了。

    二擒二纵已经是奇耻大辱,哪能再被他擒第三次?

    若自己真能被诸葛亮再擒第三次,不用诸葛亮说,他自己就会对诸葛亮叩头臣服,绝不再叛。

    由于感觉自己被诸葛亮看轻了,心中有些不平的孟获在对着诸葛亮拱手后,口中并未说什么感谢的话语,便大步迈出了大帐之外。

    待孟获离开大帐之后,诸葛亮看着帐内一众不解他深意的将领,大笑着问道:

    “诸卿可是以为我太过托大?”

    在诸葛亮的这句问话出来后,并没有将领回答诸葛亮。

    只是有时沉默,已然是一种最好的回答。

    面对着诸将的不解,诸葛亮不再隐瞒他心中的谋划,开口对着诸将说道:

    “在我军南征之前,我曾写信询问过梁州牧,他有何计略可败南中叛军。

    梁州牧对我献上了“分而化之”的计策。

    刚才在我军擒获三千彝军后,我已寻一二彝军询问今夜彼等夜袭的大致由来。

    从那些彝军的口中可知,今夜夜袭之策乃是由雍闿所献,然如今诸将可见雍闿此人在何方?

    既献夜袭之策,却在友军陷入重围之时,果断临阵脱逃,由此足可见叛军诸部并非是一条心。

    我料那雍闿在逃离之时,心中断定孟获必无活路。

    当此时,若我将孟获放归为敌营,雍闿与高定将会如何看待孟获?

    他们是会认为我愚不可及纵虎归山,还是会认为孟获已经变节,成为我军内应了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